曹雪涛院士最新Immunity论文:阻断癌细胞巨胞饮作用,增强癌症免疫治疗
在营养物质匮乏的情况下,肿瘤细胞通过巨胞饮作用(Macropinocytosis)维持其生长。然而,癌症巨胞饮作用在免疫逃逸中的代谢调节及其对免疫治疗的影响仍不清楚。
在营养物质匮乏的情况下,肿瘤细胞通过巨胞饮作用(Macropinocytosis)维持其生长。然而,癌症巨胞饮作用在免疫逃逸中的代谢调节及其对免疫治疗的影响仍不清楚。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病毒一旦进入人体,会攻击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使人体抵抗力逐渐下降。感染HIV后,患者会先步入急性期,随后可能在多年内没有明显症状,进入所谓的无症状期,短
免疫和炎症与肿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防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其与死亡机制、代谢调控、应激反应和衰老进程等多维度主题的交叉融合,相关研究已成为生物医学的关键领域及前沿热点。此外,以免疫炎症因子和免疫检查点为靶
immunity 曹雪涛 程根 inflammation 邵 2025-08-05 17:13 3
8月4日,第十八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专家评审会议在南京举行。根据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科学价值、创新性和应用前景等要素,评审专家委员会通过投票方式,评选出12位获奖候选人。
促炎细胞因子是炎症性疾病的关键介质,在转录和转录后等多个层面受到严格调控,以避免不必要的炎症反应并维持体内平衡。促炎细胞因子的转录调控在很大程度上受先天免疫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协同激活的调节,其中,翻译后修饰和表观遗传修饰发挥着关键作用。此外,RNA 结合蛋白(
院士 曹雪涛 曹雪涛院士 natureimmunology 2025-06-17 15:33 8
曹雪涛指出,眼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四五”期间,我国眼健康服务坚持以基层为重点、坚持早防早控早诊早治、坚持人民共建共享,服务覆盖面、可及性、公平性、有效性取得长足进步。下一步,将全面总结梳理“十四五”情况,聚焦近视、
D-index即学科H-index,是根据学科分类的学者排名指标,仅包括被调查学科的论文引用值。根据官网介绍,全球顶尖科学家排名的细分学科包括:化学,电脑科学,数学,法律,材料科学等26个领域。本文总结了生命科学领域在中国单位任职的排名前20的学者。
编译丨王聪编辑丨王多鱼排版丨水成文生物分子凝聚体(Biomolecular condensates)是通过液-液相分离(LLPS)形成的无膜细胞器。先天免疫对于宿主抵御感染至关重要,但病原体也拥有复杂的机制来躲避宿主的防御。生物分子凝聚体的形成在宿主与病原体的
生物分子凝聚体(Biomolecular condensates)是通过液-液相分离(LLPS)形成的无膜细胞器。先天免疫对于宿主抵御感染至关重要,但病原体也拥有复杂的机制来躲避宿主的防御。生物分子凝聚体的形成在宿主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中成为一种关键的生物物理机
乳酰化修饰的功能研究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收到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其生物学形成机制一直以来没有充分阐明。近日,免疫与炎症全国重点实验室王品教授,于益芝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曹雪涛院士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研究论文 Nonen
编辑丨王多鱼排版丨水成文乳酰化修饰的功能研究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收到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其细胞内形成机制一直依赖没有充分阐明。近日,免疫与炎症全国重点实验室王品教授,于益芝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曹雪涛院士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 Cell Research
免疫代谢在免疫和炎症的调节中至关重要,其中,免疫代谢和促炎细胞因子的交叉调节对抗菌免疫非常关键,代谢物甚至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加强或诱导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然而,代谢物调节机体免疫的机制以及预防异常激活导致机体损害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
天然免疫应答是机体抵抗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天然免疫受体是启动抗感染天然免疫应答的基础,目前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天然免疫受体具有多样化功能和作用机制。曹雪涛院士团队曾在2019年发现异质性细胞核核糖蛋白A2B1(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
细菌感染会重新编程细胞代谢和表观遗传状态,但代谢与表观遗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增强宿主的抗菌防御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天然免疫应答是机体抵抗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天然免疫受体是启动抗感染天然免疫应答的基础,目前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天然免疫受体具有多样化功能和作用机制。曹雪涛院士团队曾在2019年发现异质性细胞核核糖蛋白A2B1(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
免疫反应在免疫和炎症调节中至关重要。适当的免疫反应有益于识别和消除微生物;而过于活跃的免疫反应则会对机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如败血症、自身免疫等。然而,预防异常激活诱导的免疫病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
2025年1月6日,海军军医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南开大学曹雪涛团队合作在Cell Research 在线发表题为“Nonenzymatic lysine D-lactylation induced by glyoxalase II substr
适当的免疫反应对于识别并消除由无菌性和微生物性损伤所引发的危险至关重要。然而,免疫反应引发的“炎症之火”必须受到严格控制,以防其蔓延并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急性炎症总是短暂产生且具有自限性,以恢复体内平衡。
12月10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一批药品批准证明文件送达信息,本批次共有68个受理号获批。其中有4款药品在国内首次获批新药品种或适应证,涉及罕见病、肿瘤等多个疾病领域。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显著改善了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然而,大多数癌症患者却几乎不能从ICB治疗中获益。破译ICB耐药机制,特别是肿瘤细胞内在因子介导的免疫逃逸,将有助于提高ICB疗效。